太平經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中國最早的道教經典[1]:69,東漢道教太平道的典籍,170卷,相傳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在東漢至唐代,《太平經》在道教中有重要地位,是漢末太平道的主要經典,被視為傳達天命的讖書,構成道經「三洞四輔」中的

编集者: 于吉

在 “太平經合校” 中檢索: 書名檢索 : 登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維基-> 太平經合校 《太平經合校》 [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前言 2 後漢太平經,現存的只有明朝道藏的一個本子。原書一百七十卷,今本殘存僅五十七卷。編者根據太平經鈔及其它二十七種引書加以校、在凡例和本文裏標寫〔並〕字 補、附、存,基本上恢復一百七十卷的面貌,並將和此經有關的幾個問題,略加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為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史載漢代曾流傳三種《太平經》:西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東漢順帝時宮崇獻上其師干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張陵《太平洞極經

《太平经》的经义,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及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亦称大太平君(实即老子),又有一师四辅

太平經鈔 明正統道藏外字號 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影印本(以下同)第七四六——七四七冊。 太平經聖君祕旨 道藏入字號 第七五五冊 范曄後漢書襄楷傳李賢注 百衲本 三洞珠囊 唐王懸河 道藏懷字號 第七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東漢後半葉,宮崇,襄楷曾先後分別向順帝和桓 帝進獻此書。宮崇稱此書為其師干吉(或稱於吉)得於曲陽泉水上。故過去有人稱此書 為於吉或宮崇所作。據近人研究,《太平經

 · PDF 檔案

(《太平經》稱「葬宅」)。這一做法 不僅可寄託生人哀思,同時也為亡魂提 供了棲息之所。然而,建造墳墓需先行 選擇陵址,亦即相地看風水,由此衍生 了甄別墳址之術,如民國時學者張亮采 先生所說:「墳墓必擇吉地,謂之相墓 術。

此页面最后编辑于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13:52。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在部份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澳门和台湾,作者精神权(含署名权)永久有效(详情)。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此页面最后编辑于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13:52。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在部份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澳门和台湾,作者精神权(含署名权)永久有效(详情)。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中國最早的道教經典 [1]:69,東漢道教太平道的典籍,170卷,相傳由神人授予方士 于吉。在東漢至唐代,《太平經》在道教中有重要地位,是漢末太平道的主要經典,被視為傳達天命的讖書,構成道經「三洞四輔」中的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試論《太平經》的主旨與性質 林富士 近代學者對於《太平經》一書的性質只有相當粗略的討論。他們大多將這本書視為宗教經典,認為這是道教最早的一部作品。但也有少數學者特別強調其政治性格,認為《太平經》的作者是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撰述

《太平經》是黃老道的主要經典。關于該書作者,今已不可考。據史料記載,原書本為170卷,但今本僅存57卷。作為道教的著作,是以老子等黃老列庄的道家思想為核心的。但是它成書于東漢中晚期,所以書中的思想也受到當時的儒家思想以及神仙方術的

29/10/2005 · 《 太 平 經 》 早 期 道 教 的 主 要 經 典 , 一 名 《 太 平 清 領 書 》 。 史 載 漢 代 曾 流 傳 三 種 《 太 平 經 》 : 西 漢 成 帝 時 齊 人 甘 忠 可 造 《 天 官 歷 包 元 太 平 經 》 十 二 卷 ; 東 漢 順 帝 時 宮 崇 上 其 師 于 吉 於 曲 陽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為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史載漢代曾流傳三種《太平經》:西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東漢順帝時宮崇獻上其師干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張陵《太平洞極經

《太平經》是道家從老莊思想演化為宗教的重要文獻,主要是 把陰陽五行和老莊結合,同時又披上了神話的外衣。 《太平經》的思想基本上 保持了老子的觀點。在對萬物的認識方面。